欢迎访问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近期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

来源: 地图与GIS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18/10/4 0:08:50 查看:

      近3年来,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级科学基金类资助项目2项、省部级科学基金类资助项目6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如下:


       1、河南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情遥感监测系统
       项目来源: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支撑项目、郑州市重大科技攻关
       项目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河南省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情与农业灾害监测数据库,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统计数据、气象数据、物候数据等;二是建立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情遥感监测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作物长势动态监测技术、作物面积监测技术、产量估算技术与模型、农业灾害监测技术和采样系统设计等技术研究与应用试验。三是以中国科学院建设与运行的“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为基础,针对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自然地理、农作物物种、物候等特点进行农情遥感监测系统的针对性、精细化开发,从而提供更加精细、准确且具有更高现势性的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情遥感监测信息。包括遥感数据处理子系统、作物长势监测子系统、作物面积估算子系统、作物单产预测子系统和农情采样子系统、农业灾害遥感监测预报系统等。四是建立农情信息网络平台。
项目产生的预期效果分析:
(1)及时掌握农情信息,指导农产品生产和流通
(2)提供农情和农业灾害预报信息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减少灾害损失
(3)推进农业信息技术的现代化水平

       2、国产轻小型机载LiDAR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来源:河南省航空遥感应用院士工作站
       该项目采用系统集成与核心产品的测试与检校同步进行的并行工程技术路线,优化设计实现国产轻小型机载LiDAR、高精度POS、组合型数码测绘相机的有效集成,改进集成系统误差检校方法,研制出集成系统的高精度POS数据、LiDAR数据和光学影像数据的后处理软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国产高精度轻小型航空遥感三维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系统。该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具有机动灵活、快速响应的特点,可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自然资源调查、防灾救灾应急等领域,是我国对地观测体系的一种重要补充。取得一批国内原创性成果:
(1)实现了国产机载LiDAR、POS、相机多模式系统集成。
(2)攻克了系统集成检校关键技术。
(3)研发的数据后处理系统,实现了轻小型LiDAR系统自主作业。
(4)通过应用示范,建立和完善了“测区规划——数据处理——应用分析” 工程实施流程,并整体推广应用。

       3、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分析
       项目来源:河南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办
       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成果,结合相关部门的专题数据资料等,按照国家重点关注的,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内容,分别选择典型试点地区开展综合统计分析,从地理空间的角度构建试点地区地表自然资源分布与利用、自然地表生态格局等主题地理国情综合统计指标体系、形成有意义的地理国情指数,实现分析成果在相关政府部门与社会机构中应用示范,为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综合统计分析工作奠定基础。
       以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充分利用地理国情基本统计成果,并与社会、经济等相关部门数据深度融合,从资源禀赋、资源空间分布、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三个方面进行测度,构建河南省黄淮平原粮食主产区地表自然资源综合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计算地表自然资源分布与利用的基础指标,构建耕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耕地压力指数等。从地理空间的角度,通过纵向分析、横向分析、类比分析等方法,揭示各区域内资源与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从而综合评价出区域资源分布特征与利用程度。
       在生态区尺度上,横向从生态压力、生态状况、生态响应三个维度,纵向分一、二、三级构建能充分反映生态格局专题统计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形成正确地评价生态格局的基本依据。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尺度上,围绕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等主导生态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4、河南省地理国情蓝皮书
       项目来源: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
       该项目以河南省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数据成果为基础,结合专业部门的社会、经济、环境等数据,围绕地表资源、生态环境、区域经济、城市发展等重大国计民生主题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建立了科学可靠的地理国情统计分析方法,实现最终成果向应用的深度转化。从地表自然资源分布与利用、地表生态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空间分布与利用程度等三个方面进行测度,形成描述省级尺度地理国情总体状况的指标体系。从地理空间的角度,通过纵向分析、横向分析、类比分析等方法,揭示各区域内资源与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
     (1)地表资源禀赋时空分析
       资源分布与利用着眼于国家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的红线提供支撑。项目成果工作要反映我国重要地表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和利用问题,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全国国土开发布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管理策略制订提供科学基础。
     (2)地表生态格局时空分析
       构建生态协调性评估指标体系。围绕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生态协调性的内容要求,结合生态协调性的内涵,并结合国家关心的三大国家战略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发展现状等问题,横向从生态压力、生态状况、生态保护三个维度,纵向分一、二、三级构建能充分反映生态协调性专题统计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形成正确地评价生态协调性的基本依据。
    (3)城市发展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水平
       根据地理国情普查综合统计分析工作中的总体目标和任务要求,立足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现状及现实差异特征,将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人口普查数据相结合,充分利用精确的地理要素和交通数据,发挥测绘地理信息的优势,从基础教育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养老服务、交通服务四方面开展综合测度指标体系

       5、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试评价
       项目来源: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通过河南省预警指标体系的确定,分别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行承载力评价,以及对城市化地区、农牧地区和生态地区进行专项评价,在基础评价与专项评价的基础上,划分资源环境超载类型,并对超载类型进行预警等级划分。对不同类型超载区域,按照分类预警和综合预警评价结果,从自然本底条件、人类开发利用过程和现状、以及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解析造成超载的主要原因,对人口、产业、城镇化、区域发展、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调整完善的政策进行预研。通过试评价,为国家修订完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提供实证依据。
    (1)基础评价
       基础评价指标包括资源、环境、生态3类指标,用于对全省县级单元全覆盖的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基础。
    (2)专项评价
      专项评价指标是对全省不同主体功能区类型设计的针对性评价指标,反映不同功能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特殊性问题。
    (3)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通过资源环境耗损指数反映,该指数由我省10年来资源利用效率变化、污染排放强度变化和生态质量变化3项指标集合而成,辅助反映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郑州市文物地图集
       项目来源:郑州市文物局
       图集将用地图与文字介绍相结合的形式,记录并再现郑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10000处文物点,分为古遗址、古墓藏、古建筑、古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其它六大类。它系统地反映了郑州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是一份客观珍贵权威的资料,更是一份历史记载,是一份对文化的探寻和传承。地图集不仅为公众提供了直观文化信息,而且对提高郑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发挥文化遗产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在编排结构及制图内容方面,突出专业内容及专业特点。
    (2)文物图在整体整饰上,要简单明了,要突出反映文物本身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3)使用统一的图例。图中符号以大小表示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以颜色区分文物的时代。
    (4)在使用文物普查GPS接收数据重现文保分布空间位置时,要与文物点位置标图及文物普查人员掌握情况相互印证,相互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