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所公益科普 --- 爱鸟周行动:科技护航生态,共绘万鸟归林新图景
4月21日至27日,是河南省一年一度的“爱鸟周”。为进一步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凝聚更多力量共同参与鸟类保护事业,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郑州市林业局、郑州自然保护地事务中心和省会多所高校联合行动,共同组织了科普专家志愿者团队,开展“科研+普法+实践”三位一体的系列宣传活动。本次“爱鸟周”活动以“清除鸟网,密织法网,让鸟儿自由飞翔”为主题,旨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鸟类保护,共同守护蓝天下的生灵为城市生态保护注入科技动能。
学术赋能,打造沉浸式科普课堂。4月22日上午,“爱鸟周”活动启动仪式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居科学与设计学院隆重举行。
活动现场还设置了科普展板和野生动物标本展示区,吸引了众多师生驻足观看。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田盼立博士为学生们科普了身边能看到的鸟类知识,并指引大家走向室外,关注身边的这些“小精灵”,让师生们亲身体验到与鸟类和谐共处的乐趣。
科技护航,见证生命重返蓝天。4月23日,活动转至中牟森林公园。随着现场观众的欢呼声,40余只、12种经野生动物救护站救助康复的猛禽与候鸟振翅高飞,重返自然。这一幕不仅令人振奋,也彰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活动结束后,组织方还对雁鸣湖进行了样点法调查,尽管不是观鸟的最佳时间,但依旧观察到了震旦鸦雀、棕头鸦雀、灰头鹀、凤头鸊鷉、黑翅长脚鹬、苍鹭、夜鹭等二十多种鸟类,甚至还看到了野兔在湖边悠闲地喝水。这些生动的画面无一不证明了郑州市生态环境的逐渐变好和生物多样性的显著增加。
生态答卷,彰显人鸟共生典范。近年来,地理所依托“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持续追踪郑州鸟类种群动态。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鸟类选择在郑州栖息、繁衍。北龙湖的疣鼻天鹅已经成为郑州的亮丽名片,而郑州黄河湿地也已成为大鸨、黑鹳、灰鹤、小天鹅等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这些成果的背后,是郑州市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人类对自然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的体现。
“每一片羽毛都承载着生态密码,每一次振翅都是对城市绿意的点赞。”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未来将持续深化“科研+科普”双轮驱动战略,以地理信息技术绘制鸟类保护“数字地图”,携手社会各界共绘“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态画卷。
撰稿:田盼立
初审:张峰
复审:刘伟
终审: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