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自然》及子刊综览

2020-04-03 中国科学报 晋楠
【字体:

语音播报

  《自然—食品》

  科学家创建培养“人造肉”新方法

  研究人员创建了一种制造可食用支架用于培养人造肉的新方法。这种支架由组织化大豆蛋白制成,可以让培养的细胞长成类似牛肉的产物供人类食用,而且在初步的味道测试中表现良好。相关成果3月30日发表于《自然—食品》。

  人造肉或细胞培养肉是一项正在不断演变的技术,无需畜牧养殖就能制造肉。创造培养组织需要一个三维支架为工程改造细胞提供支持,模拟动物肌肉生长的环境。该支架也需要是可食用的,并且含有适当的营养价值和纹理。

  以色列理工学院的Shulamit Levenberg及同事描述了一种利用组织化大豆蛋白创造三维支架的新方法,组织化大豆蛋白是一种性价比好且可食用的多孔蛋白基物质。作者发现牛肌卫星细胞(被“种”在组织化大豆蛋白支架内,在那里增殖,形成组织)覆盖了大部分的支架。他们还发现,和牛平滑肌细胞共培养,以及和牛内皮细胞三重培养改善了细胞外大分子的发育,使所得产物的纹理更像肉。志愿者在尝过烹饪后的人造肉后,表示其味道、气味和纹理都是典型的真肉样的。

  作者总结表示,他们的结果或许提供了一种可以改善人造肉的工具,新增可供人类食用的蛋白来源,帮助降低人类对于畜牧养殖的依赖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0-0046-5

  《自然—神经科学》

  将脑活动翻译为文本

  脑机接口在解码神经活动方面只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其准确率依然远远低于解码自然言语。过去的脑机接口只能解码口头词语的片段或口头词组中不到40%的词语。《自然—神经科学》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了一种能够以较高的准确率,解码神经活动并将其翻译为句子的机器翻译算法。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Joseph Makin及同事盘点了机器翻译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利用这些方法训练循环神经网络,将神经信号直接映射为句子。4名受试者此前颅内均被植入了用以监测癫痫的电极,电极会将他们大声读出句子时的神经活动记录下来。之后,这些记录被添加到一个循环神经网络中,从而将规律性出现的神经特征表示出来,这些神经特征可能与言语的重复性特征(比如元音、辅音或发音器官接收的指令)相关。接着,另一个循环神经网络逐字解码这种算法表示,形成句子。作者还发现,明显参与言语解码的脑区同样参与言语生成和言语感知。

  这种机器翻译方法将一名受试者的神经活动解码为口头句子的错误率和专业级言语转录相当。此外,如果利用某人的神经活动和言语对循环网络进行预训练后再在另一名受试者身上进行训练,最终的解码结果有所改善,这意味着这种方法在不同人员之间或许是可转移的。但是,还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来更加完整地调查这个系统的功能,将解码范围扩展到研究所限语言之外。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10.1038/s41593-020-0608-8

  《自然—通讯》

  大洋中捕食者的“藏身之所”

  《自然—通讯》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鲨鱼、金枪鱼、旗鱼、马林鱼这类大宗鱼类在温带地区海洋的捕食行为比在赤道附近更多。研究结果挑战了之前的假设,即认为赤道附近的捕食行为最多,且捕食行为与鱼类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

  越接近赤道,陆地和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常常也更高。不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发现,关于种间作用在赤道附近最强的证据并不一致。同时,我们对于大洋中种间作用的地理差异也了解得不多。

  瑞士伯尔尼大学的Marius Roesti和同事分析了1960年至2014年的中上层(大洋)延绳钓数据集,数据集记录了大宗鱼类捕食者对带饵绳的逾9亿次攻击。他们发现,温带地区(大致在南北纬30度~60度之间的中纬度带)的捕食者攻击比赤道周围更频繁,且这种模式不随时间改变,在四个洋盆中均一致。中上层鱼类的捕食行为在靠近两极处再次减少,而两极的捕食者主要是海洋哺乳动物、海鸟和深海鱼类。

  研究还发现,捕食者攻击与大洋鱼类的物种数量呈负相关。这些结果或有助于解释最近的研究发现,即海洋鱼类的物种形成率(新的不同物种的形成)在远离赤道处会增加,因为此前有研究指出,种间作用可以促进物种形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5335-4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