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自然》及子刊综览

2020-05-06 中国科学报 冯维维
【字体:

语音播报

  《自然》

  “疯狂野兽”填补冈瓦纳大陆化石记录

  《自然》近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了来自白垩纪马达加斯加的冈瓦纳兽目的首个近乎完整的骨架。冈瓦纳兽目是曾经生活在古代南方超级大陆冈瓦纳的哺乳动物。这项发现为理解早期哺乳动物的演化带来了线索。

  来自冈瓦纳的中生代(2.52亿年前~6500万年前)哺乳动物化石记录远远不及北方超级大陆劳亚古大陆。冈瓦纳有一群哺乳动物被称为冈瓦纳兽目,之前只发现了零散的颌骨、牙齿和一块头骨。

  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自然科学博物馆的David Krause及同事描述了一种来自中生代冈瓦纳的哺乳动物的最完整骨架。它代表了一个新物种,作者将其命名为“Adalatherium hui”——源自马达加斯加语中的“疯狂”和希腊语中的“野兽”。这具骨架包括大量躯椎和一段短而宽的尾骨,另外也保留了小骨和软骨组织。虽然这个标本代表的是一只未成年的个体——体重估计为3.1千克,但是却属于已知来自中生代冈瓦纳的最大哺乳形类。这可能反映了物种孤立演化所产生的巨大化,因为岛上演化的最明显和最可量化的影响被发现与体形相关。

  作者分析了这一新物种与其他物种的演化关系,将其置于靠近多瘤齿兽的位置,多瘤齿兽是一种类似啮齿动物的哺乳动物,主要来自北方大陆。此次发现的新物种骨架完整,而且在马达加斯加的孤立海岛环境中生存,这为研究中生代哺乳形类如何在孤立环境中演化提供了一个契机。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234-8

  《自然》

  悠“游”自在的棘龙

  棘龙和其他非鸟恐龙不一样,是一类非常适合水中生活的恐龙。这个结论来自研究人员对一块保存完好的埃及棘龙属尾部化石的分析,相关论文日前发表于《自然》。

  棘龙是一类进化得非常成功的大型捕食性恐龙,化石记录的时间跨度在5000万年以上。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梅西大学的Nizar Ibrahim和同事描述了来自亚成年棘龙属的一块近乎完整的尾部化石,该化石发现于摩洛哥东南部已有9500万年历史的卡玛卡玛地层。此前对棘龙属的认识仅来自一些不完整的化石;仅有的另一个相关样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惨遭损毁。相比之下,Ibrahim和同事分析的这块化石是迄今在非洲大陆发现的白垩纪兽脚类恐龙的最完整骨架。

  这个化石揭示出棘龙属曾有非常灵活的尾部——由一连串极长的神经棘构成,造型奇特。建模研究显示,该桨状尾部可能非常灵活,可以横向摆动产生推力,让棘龙能以一种类似现代鳄鱼的姿态在水中前进。关于棘龙具有亲水性的观点并不新颖,此前就有研究指出,棘龙可能是涉水类动物,在靠近岸边的地方捕食鱼类。不过,这次的新证据证明了棘龙能靠尾部推进来移动,暗示了棘龙可能是一种在水中捕食猎物的水生动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90-3

  《自然》

  童年时期接种疫苗有望减少抗生素使用

  根据《自然》发表的一项研究,针对肺炎球菌和轮状病毒——会引起呼吸道疾病和腹泻——扩大或引入疫苗接种项目有望减少中低收入国家儿童对抗生素的使用。这一发现支持在全球抗击耐药性工作中,优先考虑在儿童时期进行疫苗接种。

  中低收入国家的耐药性问题最为显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oseph Lewnard及同事分析了在这些国家开展的大型家庭调查所得数据,以评估肺炎球菌和轮状病毒疫苗对于5岁以下儿童抗生素使用的影响。他们发现24.8%以抗生素治疗的呼吸道感染和21.6%的腹泻感染由对这些疫苗敏感的病原体引起。接种了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或轮状病毒疫苗的儿童与未接种疫苗的儿童相比,前者发生以抗生素治疗的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感染的概率分别降低了8.7%和8.1%。

  作者估计在中低收入国家的儿童中间,目前肺炎球菌和轮状病毒疫苗接种项目每年大约预防2380万次以抗生素治疗的呼吸道感染发作和1360万次以抗生素治疗的腹泻发作。如果在已使用这些疫苗的国家扩大疫苗接种覆盖范围,而在未使用的国家中为儿童引入疫苗接种,那么有可能额外预防4000万次以抗生素治疗的相关疾病的发作。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238-4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