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自然》及子刊综览

2020-05-15 中国科学报 冯维维
【字体:

语音播报

  《自然》

  疫苗接种的网络舆情地图

  《自然》本周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针对社交媒体上对疫苗接种的支持、中立和反对观点的交互,以及彼此之间的可能影响绘制了地图。研究有助于了解在线社区对疫苗相关专业意见的不信任会如何发展。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Neil Johnson和同事利用脸书上的信息,绘制了近1亿人的疫苗接种网络舆论地图。这些个体都与代表疫苗接种支持、中立、反对观点的脸书专页存在联系,形成了不同国家和语言之间的群体互动。每个集群的规模由脸书专页的关注人数决定。

  作者发现,虽然反对接种的观点在数量上属于少数,但却处于整个网络的中心。此外,反对接种集群与中立集群(这些脸书页面关注疫苗接种或相关话题,但不表达明确的支持或反对态度)的互动也非常密切。相比之下,支持接种的集群则处于地图边缘。基于此,作者认为反对接种的集群更容易接近中立集群,并可能拉拢到一些之前对接种持中立态度的人。

  作者在一个理论框架内重现了2019年出现的反对接种者增加的情况,并预测这种观点会在十年内成为主流。作者认为,了解网络动力学有助于指导相应措施,阻断对疫苗接种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否定态度进一步加剧。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281-1

  《自然》与《自然—生态与演化》

  欧洲发现最早现代人的证据

  《自然》与《自然—生态与演化》本周发表的两项研究报道了欧洲东南部一处洞穴发掘的早期现代人类遗骸和相关人工制品及其测年工作。这些化石人类代表了迄今已知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的最古老遗存。

  现代人类大约在4.5万年前进入欧洲,并很快取代了尼安德特人。这一人种取代事件被认为发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向晚期的过渡阶段。由于缺少年代直接可考的化石,各类事件在该过渡阶段的发生时间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德国马普学会演化人类学研究所的Jean-Jacques Hublin和同事发表在《自然》的论文描述了从保加利亚Bacho Kiro洞穴出土的古人类遗骸和人工制品。他们认为其中一颗牙齿属于智人,而另外四件骨骼遗骸也可根据古蛋白及DNA含量判断其来自人类。马普学会演化人类学研究所的Helen Fewlass和同事发表在《自然—生态与演化》的另一篇论文报道了对此的放射性测年,结果显示年代范围在距今46940年至43650年之间。对这些骨骼提取的DNA进行分析,可估算年代在距今44830年至42616年之间,支持了放射性测年的结果。

  发掘工作还出土了一些饰品,包括熊的牙齿制成的坠饰,与在尼安德特人活动相关的更晚的遗址发现的饰物很相似。这些结果共同表明,现代人类在4.5万年前就扩张到了欧亚大陆的中纬度地区,他们在那里与尼安德特人产生了交集,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并最终取代了他们。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0-1136-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259-z

  《自然—天文学》

  火星表面卤水很常见但不支持生命

  根据《自然—天文学》发表的一篇论文,火星上的液态卤水或许比之前认为的更常见,存在时间也更长。但研究也指出,这些卤水的性质和温度决定了它们并不适合地球上的微生物生存。

  由于火星大气太稀薄、温度太低,稳定的液态水无法在火星表面长时间维持。不过,盐的存在能创造液态物质,比如卤水,这种物质可以在火星条件下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

  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大学空间研究协会的Edgard Rivera-Valentin和同事将一个经过实验验证的热力学模型和一个气候模型结合,借此研究火星的哪些位置可以形成卤水,以及卤水可以存在多长时间。作者发现,40%的火星表面——包括赤道在内的所有纬度——都存在稳定的卤水。这些卤水最长可连续维持6个小时,存在时间占到了2%的完整火星年。作者还发现,地下8cm深度的卤水存在时间可以占到10%的火星年。

  根据“行星保护”政策,这些卤水不应被列为“特殊地区”,因为它们无法支持地球生命。存在稳定卤水的地区或能成为今后的火星探索目标,因为来自地球的生物污染在这里可以忽略不计。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0-1080-9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编辑部邮箱:casweb@cashq.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