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首页 >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第一部分 地理所创建的背景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科技事业的恢复

       河南是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有着辉煌灿烂的篇章。特别是新中国的建立,为河南科技事业的发展开辟崭新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中共河南省委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对科学技术事业的恢复和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及时地把建立全省科技管理和研究机构、发展文化教育、培养建设人才等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迅速于 1951年筹建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河南分会(简称河南省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河南分会(简称河南省科普协会)。与此同时,积极恢复和创建科研与开发机构,调动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 1952年河南省恢复了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的活动。河南省化学学会在化学家李俊甫、马杰的倡导下,也得到恢复和重建。此外,还正式成立了由许逸超任理事长的河南省地理学会,由何均任理事长的河南省昆虫学会等 3个省级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到 1956年底,河南省科联下属有 14个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这些学会利用年会、学术讨论会、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展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大量的学术活动,增进了科技工作者之间的了解和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学术水平。

       1950 年 8月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在北京成立时,明确提出了协会的宗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技术水平。 1951年河南省科普协会成立后,河南省委对科普协会工作非常重视和支持,号召全省科技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提高人民的科学技术水平服务。全省各地市、县相继成立了科普分会,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工作积极分子,促进了群众性的科学活动。到 1956年底,河南全省共有郑州大学、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医学院、河南农学院、新乡师范学院、郑州师范专科学校、开封师范专科学校等 7所高等院校,为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打下基础。以上这些举措,促进了建国后河南科技事业的发展,也为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科研和开发机构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河南省科研机构的建立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本省的基础条件,河南省开始着手建立科研机构。建国初期,河南省在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建筑和部分工业方面还是有一些科研试验设计机构,有一定的科技基础。如:河南省农业试验厂,一方面开展试验研究,一方面也负有全省农业科研管理的职责。又如: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所、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冶金规划设计院、纺织科学研究所、化工设计院、计量测试研究所以及遍布全省的不同类型的气象站等科研设计单位,都是 50年代初期建成的。这些研究机构在 1958年之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具规模,在河南省初步形成了一个基本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科研体系。虽然受到 1957年出现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给河南科技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但从全局来看,河南的科技事业是在不断的前进着。

       早在 1956年 9月,中共中央第八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研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中共河南省委、省人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坚决响应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为发展河南科技事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为加强对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河南省人民委员会于 1958年 9月 20日发出《关于我省建立科学组织机构开展科学工作的通知》,要求“我省自上而下地建立科学领导和研究机构。建立河南省科学工作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河南省分院”。 1958年之前,河南省本身除了几个带有试验研究性质的农、林、水等方面的场站、所外,其它方面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几乎是空白。根据河南省人民委员会的决定,于 1958年 9月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编制 20人,下设物理、化学、数学、气象、地质等 5个自然科学研究所,编制 135人。另有一个社会科学研究所,编制 10人。从此,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作为河南省在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机构雏形已经形成。并继续筹建其它自然科学研究机构。



第二部分 地理所创建的过程


一、河南地理研究所为“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第 11研究所”

       为了扩大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的建制,充实河南省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技术研究力量, 1958年 9月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成立后,从全国各有关高等院校陆续分配一批大学毕业生来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工作。除原来设置的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下属物理、化学、数学、气象、地质等 5个自然科学研究所外,又筹建了原子能、电子、自动化、动力、生物、地理研究所,以及本底调查站、人造卫星观测站和自然区域研究室等 9个研究单位。河南地理研究所即为筹建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之一。至此,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下设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共有 14个研究所(站、室)编制 555人。河南地理研究所当时排序为“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第 11研究所”。

二、“系所合一”的组建形式

       限于河南省科学技术力量和科学研究基础比较薄弱, 1958年秋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筹建的许多研究所,都是依托本省的高等院校或有关专业单位,如:郑州大学、开封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省气象局、省地质局等,实行诸如“系所合一”等各种组建形式,开展研究工作。如物理、数学、原子能等研究所与郑州大学合作;化学、生物等研究所与新乡师范学院合作。河南地理研究所就是在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原地理所基础上筹建的。建所伊始,即实行“系所合一”,共同进行研究工作。所址设在开封师范学院东八斋。所长由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主任尚世英教授兼任。

       1958 年 12月,国家科委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地方科技工作会议,聂荣臻副总理在大会上就科技工作任务、方针、道路以及思想作风等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提出地方科技工作要为当前当地工农业生产服务的“两当”方针,“地方的科学技术工作任务,首先是为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来发展本地区的科学技术”。经河南省人委批准,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下属各研究所从 1959年起,根据国家科委关于科技工作的方针,结合河南省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存在的实际问题,投入到科研实际工作中来,其研究经费由科学院事业费中列支。河南地理所与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和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师生约 570余人参加了河南分院组织的豫南大别山区野生植物资源综合考察。此外,还根据河南分院的安排,结合河南省农业上存在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一些区域地理、自然区划、土壤普查、地图编制以及县、市地理志的编纂等方面的科研活动。河南地理研究所成为建国后在河南建立最早的自然科学地理专业研究机构之一,从此开始了正规的地理科学研究工作。
       1959 年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为河南地理研究所配备了干部。与此同时,从 1959 1961年间,陆续有开封师范学院地理系、北京地质学院和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等高等院校的大学毕业生,以及有关专业的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分配到河南地理研究所工作。相继有李居信、张天桢、孙宪章、黄玲、韩淑芬、李学仁、席荣珖、闫占元、李树田、吕修启、刘福洲、赵明霓、王树栋、姜清华、张继钦等人,组成了河南地理研究所建所初期的基本研究力量。所内根据学科设置了气候、水文、土壤、地质地貌、经济、制图等研究室(组)。由地理系教师作为研究室(组)的负责人或科研业务指导老师、或参与研究所的课题研究工作。如:李克煌、司锡明、李景琨、苏文才、张光业、全石琳、李润田、李长傅、黄以柱、王建堂、石韫璋、史玉琴老师等。建所初期的行政事务和科研管理、图书情 报资料工作均由戴淑芳老师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