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生物生态工程研究概况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 2018/4/10 9:46:33 查看:

一、简介

 

       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生物生态工程研究室成立于2005年5月,目前正式成员4人,非正式成员2人,流动人员2~3人,其中博士1名,硕士2名。正式成员与非正式成员均来自地理所相关课室,研究室采取进出自由的全新管理机制。室成员原来主持或参与省级课题10余项,主要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2002年“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子课题“水生生物资源化技术与工程”(2002AA601011-06);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国分区域生态用水标准”的子专题“中国主要江河生物完整性指数研究”;镇江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国家“863”重大项目)第四分项“金山湖生态修复与面源控制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2003AA06011000-4)。公开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3部,申报专利9项,研究成果先后为CCTV-7(2002.5.25;2004.9.1)、《河南日报》(1998.11.12)、《河南农村报》(2000.9.27)、《现代快报》(2003.12.8)、《金陵晚报》(2003.9.10)、《农民日报》(2003.12.12)及各大网站如新华网、中国食品产业网、中国饲料在线、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水产技术推广网、中国报道、21世纪网等报道。


二、主要研究内容


       生物生态工程研究室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坚持“野外考察与室内实验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环境科学、生态科学和生物科学之间寻找新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开创新的研究领域。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趋势和我们所的实际情况,生物生态工程研究室以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为研究中心,以动物修复尤其是生态滤池为研究特色,推广“以鱼养水”的有机养殖模式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走以市场为导向,以科研为基础,以品牌为核心,以培养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发展道路。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学科理论建设

       系统总结环境工程和生态工程耦合的理论,开创动物生态工程研究,构建生物完整性指数(IBI),建立适合我国的水体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和评分标准。

       2.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开发

       包括微生物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植物操控技术、生物栅与生物浮岛技术、生态护堤技术、生态复氧技术、生态清淤技术、生物膜技术、水生动物恢复和重建技术以及生物操纵(食物网操纵)技术等,其中动物修复技术为重点和研究特色。

       3.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建设

       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1)居住小区景观水体建设与维护;(2)日处理生活污水量50吨左右的蚯蚓生态滤池污水处理工程;(3)富营养化浅水湖泊河道生物生态修复示范工程;(4)推广“以鱼养水”的生态渔业模式;(5)工具种和相关产品的规模生产。



三、当前研发重点与下一步发展道路


       1.目前的研发重点包括三个方面:

       (1)城市污泥的生物分解处理技术,有望在2006年底取得突破性进展;

       (2)推广“以鱼养水”的有机养殖技术:主要包括黄鳝、克氏原鳌虾的有机养殖基地建设、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3)生态滤池处理生活污水技术,为下一步开发作好技术储备。

       2.下一步发展道路

       首先,在理论上作探索性的研究,研究各类基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对水质净化的机理和功能(如不同干扰条件下水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水污染、生境消失和栖息地片断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不同水质水体的环境承载力研究;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转化与降解机制等),筛选各类生态工程工具种,发表高水平的论文和专著。

       其次,组合各种相关技术,建立水体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示范工程,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技术工艺系统,承担省级和国家级项目;通过网站建设、专利申报、学会建设等形式扩大知名度。

       第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利用研究室自身优势与项目引进、吸纳人才,建设一支人员结构合理、学科交叉性强、任务分工明确的研发队伍,保持旺盛的战斗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所密切合作,实现各种资源共享。

       最后,申报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验室将以论文提升研究水平,以研究能力造就品牌,以品牌营造市场,以市场促进开发,以开发反哺研究,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