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地理大讲堂 名家讲坛:于禄鹏教授做客地理所开展学术讲座

来源: 数字环境考古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 2025/4/27 15:56:51 查看:

       2025年4月24日,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于禄鹏教授应邀做客我所进行学术交流,在二楼会议室做了题为《单颗粒释光测年在考古和风沙地貌研究的应用》的学术报告。报告由鲁鹏所长主持,数字环境考古中心的相关科研人员及所联培研究生参加活动。


       正式报告开始前,在数字环境考古中心陈盼盼主任带领下,于教授参观了数字环境考古实验室,深入了解实验室发展历史、实验设施、技术手段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双方就实验方法和研究思路进行了初步的交流与探讨。


z202504271.png


       报告会上,于教授围绕单颗粒释光测年技术展开汇报,详细介绍了释光测年的原理、发展历史和应用。特别分享了便携式释光仪在野外辅助沉积地层判别的开发与应用,以及单颗粒释光测年技术在解决复杂沉积物中的应用的优势,为考古遗址、风沙地貌沉积提供了更可靠的年代框架。报告结束后,与会人员围绕着单颗粒释光测年技术在考古遗址及河流地貌测年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z202504272.png


       于禄鹏,临沂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博士后,英国亚伯大学博士后,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优青、“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团队引育计划”学术带头人。担任青年地学论坛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气候突变委员会委员、《盐湖研究》编委、《中国沙漠》青年编委等学术兼职。主要从事释光年代学方法与应用、风沙地貌系统演化、考古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国际合作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两项、地区基金一项),泰山学者、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等省部级纵向项目6项,委托类项目4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ence、GSA Bulletin、Geoderma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8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15篇。作为通讯作者在Science发表的文章为10万年来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历史建立了年代框架。

 




撰稿:邓艳青

初审:任杰

复审:杜军

终审: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