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第六届“全国地方地理科学研究院所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会议纪要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 2010/8/19 22:48:13 查看:

all.JPG






       2010 年 8月 11日 至 15日,第六届全国地方地理科学研究院所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在高原青城呼和浩特举行。会议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广州地理研究所共同组织,来自全国的地方地理科研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和贵州省喀斯特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原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等 5家单位领导和学科带头人 36人与会参加研讨。


       会议以“深化改革、科学发展”为主题,与会代表围绕地方地理科研机构发展定位、发展环境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发挥地理研究基础性、公益性特点,提高服务地方能力,优化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与会研究所所长都做了专题发言,东道主内蒙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包院长也与会做了专题报告。


 一
   
       8 月 11日 的研讨会上,与会单位围绕地方地理科研机构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与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作了主题报告。


        上午会议由冯德显所长主持。内蒙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包所长首先介绍了内蒙所坚持内蒙高原研究、突出民族研究特色,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成为国内重要的高原环境、农牧交错带研究基地和内蒙地方重要的地理科学教育科研基地。

        广州所张虹鸥所长结合广东正在开展的新一轮科研单位改革定位,介绍了研究所现状架构、研究所分类定位以及在科技创新基础平台建设、人才建设、行业资质、科研信息化建设等近年发展情况。张所长介绍,按照现有事业单位的功能特征和发展方向,我所拟定位:公益一或二类。理由是地理学研究的公益性、地方地理研究机构的不可替代性。地理科学以人类环境、人地关系和区域为研究对象,针对国家或地区资源环境安全、生态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综合性基础研究和科学观测。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设置凸显公益性。广州地理研究所的学科方向与研究领域设置主要包括:全球变化下的华南热带亚热带地理环境响应、主体功能区格局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地质灾害防治、水资源安全、土地资源保护利用、地理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等,凸显基础性与公益性。长期从事基础公益性研究。五十年来广州地理研究所坚持开展区域基础资源调查、地理环境演变观测和区域发展研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性数据和科学建议,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如 “广东省综合自然调查与区划 ”、 “广东省海岸带与滩涂资源调查 ”、 “广东省丘陵山区综合科学考察 ”、 “珠江三角洲发育演变研究 ”、 “广东省海平面变化研究 ”、 “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 “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研究 ”等代表性成果在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基础性和公益性技术支撑作用。


        广州地理所是华南地区唯一的综合性地理科学研究机构。在华南热带亚热带地区基础资源综合调查、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自然环境演变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积累了丰厚的科研成果和地理基础数据,在我国地理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国内其他地理研究机构不可替代,形成了具有快速响应能力的多学科综合团体。承担广东省一系列需要团队运行的重大资源调查、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工作,具备了专业、快速应急响应和多学科综合集成的团体优势,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发挥骨干支撑作用,高校单位不可替代。面向未来发展,广州所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出发,把广州地理研究所建设成为广东省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科研和决策咨询机构,中国热带地理科学的研究基地,国际知名的地理研究机构。


        广州所近年来在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建设有广东省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公共实验室,广东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研究中心、广东省地理环境科学数据库、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南分中心、广东省金科网络省科学院分中心。现有职工 110人,博士 15人、硕士 3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40人(研究员 14人)。为加强和巩固地理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力量,有选择性地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依托省公共实验室创新平台,组建博士(基础)研究团队,目前已到位博士 15人,团队效应初步显现,成功申请获批两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填补了我所在该类基金项目获取上的空白。


        近年来科研项目逐年增加,高层次大项目承担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三年间共申报纵向项目 162项,获批 5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省院全面战略合作项目、省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等取得历史性突破;此外还承担了《广东省主体功能区划》等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和显示度的项目,同时规模超过 100万元的大中型项目也明显增加。


        地理学公益性研究有所加强。 突出我所在灾害预警与评估、环境遥感监测、生态修复和整治、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等体现地理科学公益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成为支撑和体现我所科研地位和研究特色的重要因素。


        发挥地理科学综合优势,密切关注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结合市场需求,为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主要涉及土地规划与调整、生态恢复工程、建设项目影响评价与选址评估等方面,此外还争取和承接了国土规划、城镇规划、旅游规划、矢量数据库建设、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等一批横向项目,成为省内上述领域(行业)中发挥骨干作用的技术服务力量。


        贵州所车主任介绍了研究所发展进况,贵州省喀斯特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是贵州省唯一的专门以喀斯特为研究对象的省属公益型科研机构,始建于 1978年,主管部门贵州科学院。在职专业技术人员 33人,其中正高 5人、副高 12人、国务院津贴获得者 1人、硕士 11人、硕士生导师 2人)。重点开展喀斯特地区水土资源、旅游资源与洞穴资源及环境的综合考察与研究、动态监测与预警、评价与规划、开发利用与保护、试验与示范以及相关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开展喀斯特生态环境建设,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规划和评价、矿山修复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工作。科研工作很有地方特色,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已主持完成喀斯特环境与洞穴、喀斯特生态治理、喀斯特水资源、旅游资源、农业区划与土地利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各类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国家及省攻关、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计划及国际合作项目) 200多项;先后获得各类科技成果 50多项;其中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30多项,多数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 6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 400多篇,部分已被 SCI和 EI收录;出版专著 5部。中心先后与新西兰、前南斯拉夫、日本、法国、英国、以色列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开展喀斯特等方面项目的合作研究,已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国内合作关系。


        河北所徐全洪所长结合建所五十多年来,研究所的发展过程和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定位集中表现出公益性、基础性、综合性、区域性特性。 2002年以前编制为 145人, 2002年根据河北省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方案的批复,编制锐减到 75名。 现有在职职工 75人,其中科技人员 60人,获得高级技术专业职称资格 24人。


        徐所长结合重点研究领域,介绍了 近期科研进展,在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区域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地学基础理论与 3S技术应用等方向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 45项。河北所具有旅游规划国家甲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家甲级、工程咨询、国家乙级、环境影响评价国家乙级、测绘乙级等资质证书。结合全省经济发展需求,在土地、旅游、环评、生态规划、经济规划等领域需要,近两年来,进一步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对接,与省厅、市、县对接,与外省业务部门对接,共承担各种技术服务项目 150余项,到位技术服务经费 2400万元。 尤其是旅游规划业务、土地利用规划业务,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在服务区域上取得突破。如独立承接新疆旅游规划 2项,独立承接山东土地利用规划项目 2项,均受到委托部门的好评。


        下午,福建师大地理所伍所长介绍了研究所发展概括。其前身为 1958年的中科院华东分院地理研究所, 1983年以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名称恢复,是福建省唯一的一所具有独立编制和法人资格的公益类地理专业研究机构。拥有全国土地规划甲级资质证书、福建省水土保持编制乙级资质证书和全省资料最齐全的地理学专用图书资料室。近年来,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科研人员素质明显提高,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现有研究人员 3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 11人(博士生导师 5人),副高职称 13人,博士学位 22人。有一支科研团队进入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科研创新能力迅速提升。承担国际合作项目 10余项,国防科工委重大项目 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1项,国家级其它项目 18项,纵向科研经费约 1500万元。


        立足服务海西建设需求,围绕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能力持续增强。 近 5年来,承担了福建省资源与环境五年计划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福建省生态功能、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究、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福建各县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福建省重点港湾海域使用规划、全省土壤污染大调查、海洋资源价值绿色评估及其应用等承担厅级与横向写作课题 100项,课题经费近 2000万元。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位居全国同类学科前列,形成 1个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个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9个硕士点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站博士后 7名,在学博士生 20人,硕士生 319人。福建师大地理系所合一的发展模式,富有活力的发展机制,促进了地理所快速发展。


        河南地理所冯德显所长结合 2006年地理所改革定位,介绍了主要研究任务与专业方向:开展地理科学基础研究,在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支持下,开展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区域发展研究和规划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等。按照 “精干高效、集中力量,突出学科优势 ”的精神,顺利完成了改革,组建了专业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按照学科重点和方向,整合设置了 6个研究室,确定编制 90人( 92人),现在职在岗科研人员中,正高 14人,副高 35人,与高校合作 ,设立硕士点 5个: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旅游规划,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旅游管理。在读硕士 10多名。


        近年来在条件建设、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突出进展。围绕研究方向,重点建设科研条件平台,建有河南省 “RS&GIS”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硅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科学院生态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河南省科学院珍稀苗木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教育部文物局中国科学院遥感考古重点实验室河南工作站。拥有全国甲级资质测绘单位、国家旅游规划乙级资质单位、全国土地规划调查甲级单位、全国科技咨询业甲级单位。结合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问题,以战略规划、区域规划、城乡规划、旅游规划、重大项目可行性论证为重点研究方向,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多方面的论证和决策咨询服务,争取对河南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年来承担了河南省主体能区发展研究、河南省循环经济方案、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等等:我所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已经组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是我省最早全国也比较早的专业遥感与 GIS研究专业机构之一。研究室利用遥感与 GIS技术尤其是航空摄影和判读解译及制图技术,开展了大量资源调查、遥感考古、专题制图、地理信息系统及虚拟现实系统研究科研活动。 20余年来,先后承担地图、 RS & GIS国家、省级重点和合作科研项目 1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60余项。已形成了明显的学科优势, 2004年已被批准组建河南省 RS & GIS重点实验室, 2009年通过组建验收。


        为进一步深化了科技体制改革,构建产业化平台; 2007年河南所成立了 “河南省科发地理研究所有限公司 ”,推广硅钾肥生产技术、有机废水综合冶理技术实用技术、珍稀花木品种的引进、驯化与繁育、黄河滩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生态循环技术等技术服务。




       经过深入研讨,与会单位达成共识。张虹鸥所长做了总结发言。


       第一、地方地理科研机构坚持区域特色、坚持公益性研究方向,发挥学科优势,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在为地方区域发展、社会服务过程中都取得了较快发展。


       第二、地方科研机构着力夯实发展基础,重视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队伍建设的条件和措施。地方科研机构坚持特色发展道路,积极、主动地开展创新,社会竞争力不断提高。地方科研机构在各领域也都取得了突出成果。如福建所不仅发表 20余篇 SCI、 EI论文,还在去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凸显了地方科研单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第三、也应当看到在发展中地方科研机构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不足:基础研究还不足、人才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应用研究方向一定要延伸。在运行机制上,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力度,科学管理。


       第四、与会科研机构一致认为,定期不定期开展地方科研机构改革与发展研讨非常有必要,今后要不断深入、细化、提升,扩大,同时各方也就进一步开展科研合作、共同承担国家项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等方面表达了积极地愿望。


       第五,本次会议对总结近年来地方科研机构发展历程与经验、促进今后改革、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会议商定,下届发展论坛拟由贵州所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