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欢迎访问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河南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途径与布局研究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 2018/5/6 17:34:25 查看:

项目名称:河南省秸秆资源综合利用途径与布局研究


完成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完成人员:文春波、任杰、宋立生、张中霞、程文平、钱发军、蔺萍、闫雷、姚梅、徐夏楠、贾涛、高春萍、赵爱平、赵凤兰、孟庆法、侯怀恩、王小丽、周旭东、孙瑞霞、袁国强、闫立林、郑志刚、武军。


项目所属领域:软科学。


项目背景:
       秸秆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他农作物在收获籽实后剩余的部分。农作物秸秆是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中的副产物,除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外,还含有较多的氮、磷、钾和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可供开发和综合利用的宝贵资源。据统计,国各种农作物秸秆年产量约 6亿吨,占世界作物秸秆总产量的 20%-30%,可获得量为 3.5亿 -3.7亿吨。其中,玉米秆年产量达 2.5亿吨,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 40%。我国秸秆循环再利用的途径与方法是多年来备受关注的一大技术问题。
       近些年,随着作物生产水平和复种指数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状况、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秸秆的绝对过剩现象更加突出,农村居民不再把农作物秸秆作为生活主要然料,造成大量的农作物秸秆被废弃在田间地头,甚至在农田中一把火焚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人身伤害、交通隐患、资源浪费等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些地方的秸秆被用来加工饲料或制备沼气,但是许多地方的秸秆仍然被弃置,或就地点火焚烧,浪费和污染现象十分严重。
       河南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大省,也是农作物秸秆资源大省,每年产量 8000余万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秸秆看作是农业的副产品,存在重粮食利用、轻秸秆利用的传统观念,对秸秆的利用,仅仅是烧火做饭、饲养牲畜、盖房、取暖和肥田等。目前秸秆已成为全省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中较为突出的一类污染源, 2008年全省秸秆剩余量为 2524.58万吨,剩余的秸秆被随意堆放或焚烧,对农村水、大气环境造成一定不利影响。目前,河南省秸秆综合利用仍然存在利用率低、产业链短和产业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和各类替代原料的应用,加上秸秆综合利用成本高、经济性差、产业化程度低等原因,开始出现了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因此,开展秸秆的综合利用己经成为亟待解决的涉及农业、能源和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合理高效地利用秸秆对保障国家能源环境安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下发的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 [2009]378号),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河南省农业厅根据此项任务,以及全省秸秆利用工作的需要,提出的一项研究性的科研项目。


技术原理:

       本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领域,是为我省秸秆利用工作提供的技术报告。本研究运用生态经济学、生物科学和系统科学的理论,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在河南省秸秆利用现状、潜力和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立足农业大省的特点,并依据国家对秸秆利用的指导意见,对全省秸秆综合利用进行了系统地研究,提出了 2015年前河南省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区域布局、指标体系和示范工程,提出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本研究成果围绕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需要,对我省农业发展、农村能源进行了现状分析;对秸秆综合利用现状、潜力和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了我省今后六年秸秆综合利用的指导思想、总体部署和总体目标,确定了具体的指标体系;提出重点突出小麦秸秆、玉米秸秆资源,从推进秸秆“四化”、秸秆收贮管理体系、重点区域秸秆利用、秸秆利用的配套产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等五个主要途径进行了翔实的研究;确定了 10项秸秆利用的示范工程,根据秸秆综合利用的需要提出了推进措施。


鉴定及应用:
       本成果于 2010年 12月 30日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
       成果的创造性和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首次提出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指标体系。本研究围绕全省秸秆利用的需要,在科学、全面的秸秆利用现状调查和潜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省秸秆综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 6类 18个具体指标;围绕目标提出秸秆综合利用重点领域,确定了 10项秸秆利用的示范工程,提出了相应保障体系,对全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指导意义,有较强的操作性。相比省内其它同类研究,本成果更具有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能成为推进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依据。二是首次提出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总体部署。针对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的需要,在我省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一个体系,强化两大支撑,推进四种利用方式,合理规划五大区域布局,实施十大重点示范工程”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全面推进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技术依据。三是创新地提出了具有我省特色的 4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包括“城郊蔬菜种植区秸秆生物反应堆模式 ” 、“秸秆有机饲料化模式”、“ 秸秆造纸工业化模式”、“以规模化企业为龙头建立 2种秸秆收贮运模式”。为推进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创新了思路,开拓了新途径。四是创造性地提出 5个分区布局。依据地理和经济条件将我省分为城郊经济发达地区、南阳盆地、豫西旱作农业区、山区及丘陵地带、黄淮海平原等 5个区域分别开展特色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提出了各区的重点和 2015年前的发展目标。五是首次开展的全省性秸秆综合利用研究。本研究是我省首次开展的以全省为研究对象的秸秆综合利用专项研究课题,是第一次对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的系统性研究,在省内首先提出了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总体部署,具有我省特色的 4种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模式,创造性地依据地理和经济条件将河南省分为 5个区域等。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以省为范围进行的秸秆综合利用研究,填补了我省相关领域的空白,对全国其它地区的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借鉴意义。
       本研究成果实用性强,可直接应用于河南省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对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专项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全省各地开展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具有指导性和纲领性作用,对于我国其它地区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也具有借鉴意义。本成果作为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省内相关部门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依据。
       项目概要: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下发的编制秸秆综合利用规划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 [2009]378号),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河南省农业厅根据此项任务,以及全省秸秆利用工作的需要,提出的一项研究性的科研项目。本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领域,是为我省秸秆利用工作提供的技术报告。成果的创造性和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一是首次提出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秸秆综合利用的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包括 6类 18个具体指标。二是首次提出我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总体部署。在我省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一个体系,强化两大支撑,推进四种利用方式,合理规划五大区域布局,实施十大重点示范工程”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全面推进我省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技术依据。三是创新地提出了具有我省特色的 4种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包括“城郊蔬菜种植区秸秆生物反应堆模式 ” 、“秸秆有机饲料化模式”、“ 秸秆造纸工业化模式”、“以规模化企业为龙头建立 2种秸秆收贮运模式”。四是创造性地提出 5个分区布局。依据地理和经济条件将我省分为城郊经济发达地区、南阳盆地、豫西旱作农业区、山区及丘陵地带、黄淮海平原等 5个区域分别开展特色秸秆综合利用模式。五是首次开展的全省性秸秆综合利用研究。本研究成果实用性强,可直接应用于河南省开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对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专项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全省各地开展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工作具有指导性和纲领性作用,对于我国其它地区的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也具有借鉴意义。本成果作为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省内相关部门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