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欢迎访问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2015年成果简介

来源: 科研办 发布时间: 2018/9/28 17:51:12 查看:


1、 基于遥感影像信息的中原经济区小麦种植面积现状及风险预警分析
项目来源:郑州市重点科技公关       项目编号:141PZDGG160
项目负责人:杜军               项目时间:2015.1-2016.12
本研究以大田试验冬小麦冠层光谱数据,HJ星、ETM+数据以及相对应的冬小麦叶绿素含量、覆盖度、叶面积指数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对不同地区的遥感影像特征和农时历差异分析,选取最佳的多个时相遥感数据,同时借助GIS和GPS,复合非遥感数据(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矢量数据、GPS样点、样方数据等),在大尺度上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即多时相、多源数据复合分析,研究在大尺度上对中原经济区冬小麦进行一次性识别的运行性方法。并综合采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气候风险因子,建立了生产风险灾害预警模型,进行小麦生长灾害风险分析。
主要技术指标:
(1)冬小麦种植面积遥感估算技术体系
 精度:在1:5万尺度标准下,种植面积估算精度95%以上,可信度95%。
 效率:每季发布不同尺度(地市、县)的主要作物(小麦、玉米)作物种植面积。全省范围每种作物需要15个工作日。
(2)作物长势监测系统
精度:作物长势预测精度90%以上,可信度90%。
效率:地市级作物长势监测需要2个工作日。每旬发布不同尺度(地市级、县级)的作物长势信息,滞后期不超过3天。
 


2、国产轻小型机载LiDAR系统集成关键技术及应用
项目来源:河南省航空遥感应用院士工作站
完成时间:2015年
项目负责人:王超
该项目采用系统集成与核心产品的测试与检校同步进行的并行工程技术路线,优化设计实现国产轻小型机载LiDAR、高精度POS、组合型数码测绘相机的有效集成,改进集成系统误差检校方法,研制出集成系统的高精度POS数据、LiDAR数据和光学影像数据的后处理软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国产高精度轻小型航空遥感三维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系统。该轻小型航空遥感系统具有机动灵活、快速响应的特点,可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自然资源调查、防灾救灾应急等领域,是我国对地观测体系的一种重要补充。取得一批国内原创性成果:
(1)实现了国产机载LiDAR、POS、相机多模式系统集成。
   (2)攻克了系统集成检校关键技术。
(3)研发的数据后处理系统,实现了轻小型LiDAR系统自主作业。
(4)通过应用示范,建立和完善了“测区规划——数据处理——应用分析” 工程实施流程,并整体推广应用。


3、陕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项目来源:陕州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要完成人:冯德显、张莉、李世杰、杜军、汪雪峰、梁少民、张小磊
主要内容:在分析和总结陕州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眼于解决制约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以全面提升陕州区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为目标,对全区 “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进行全面规划,阐明“十三五”陕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创新发展驱动力、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建设绿色发展新家园、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迈进共享发展新生活等重点任务以及确保规划蓝图实施的保障措施。
创新点:结合陕州区发展实际,对县域国土空间进行了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划分,提出“一主、一副、两带、四区”的空间发展格局;提出“建设黄河金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城区和三门峡转型发展示范城市先导区,打造中原温泉养生休闲文化名城和中西部专用汽车(暨先进制造)基地”的发展定位。
评价结果:被陕州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4、镇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项目来源:镇平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要完成人:冯德显、张莉、袁国强、李世杰、杜军、汪雪峰、程明洋
主要内容:在分析和总结镇平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全面提升镇平县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为目标,对全区 “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进行全面规划,阐明“十三五”镇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重点任务和政策取向,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创新发展驱动力、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迈进共享发展新生活等重点任务以及确保规划蓝图实施的保障措施。
创新点:结合镇平县发展实际,以提质增效为中心、转型升级为主线,聚焦现代产业体系、新型城镇化两大任务,聚神“开放带动、项目拉动、创新驱动、四化联动”四大战略,聚力“产业集聚区、玉文化试验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县城新区”四大载体建设,提出“建设南阳区域经济重要增长极、全省现代服务业大县、全国特色产业名县,打造活力绿色玉都”的发展定位。
评价结果:被镇平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5、稻-渔耦合系统生态种养技术集成示范
2014年6月-2015年9月,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河南省龙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梁少民、张堂林、李春发、张小磊、宋迎宾等,共同开展了院地成果转化项目《稻-渔耦合系统生态种养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通过黄河泥鳅、黄河鳖和中科3号银鲫等名优种类稻田生态养殖技术的集成研发,建立2种健康、生态、高效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此项指标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总结,得出了:“稻-银鲫小鱼种”、“稻-银鲫食用鱼”、“稻-黄河鳖”和 “稻-泥鳅”生态种养技术规范。制定河南沿黄区域“稻-渔”耦合系统生态种养技术规范1项。根据“稻-银鲫小鱼种”、“稻-银鲫食用鱼”、“稻-黄河鳖”和 “稻-泥鳅”生态种养实验,形成了河南沿黄区域“稻-渔”耦合的系统农业工程技术。


6、河南省沿黄湿地资源生态利用与保护模式
“河南省沿黄湿地资源生态利用与保护模式”是2015年度河南省科学院基本科研项目,项目经费10万元,由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承担,负责人为张小磊,实施地点为黄河沿岸湿地,执行周期为1年,其目的是对河南省沿黄湿地资源保护与生态利用进行分析与评价,揭示河南省沿黄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探索沿黄湿地资源保护与生态利用途径。
项目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创新:(1)在对当前沿黄湿地六种开发利用模式中,筛选出“湿地生态旅游”、“湿地公园”是优选发展的模式。(2)对多重湿地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对其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了科学评估。本项目具有技术路线合理、方法得当、资料翔实、结论可靠的特点,并且在总体上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


7、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法研究
项目简介
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法研究为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基础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为李双权,起止时间为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为全国50个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其水源地汇水区域生态环境与中线工程调水水质密切相关。选取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河南部分)为研究区,从而构建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生态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开展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等方面的评估,揭示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涵养能力、土壤保持能力及时空分布规律。结合评估成果,划定生态红线保护空间范围。提出实施严格生态准入,强化生态监管,施行生态补偿等生态建保护与建设建议,有利于恢复和改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功能,对维护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8、全新世以来黄河冲积扇扇顶区发育过程研究项目简介
2015年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全新世以来黄河冲积扇扇顶区发育过程研究(项目批准号41501013)获得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起止时间为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项目负责人为李双权。2016年申请河南省科学院缺(定)补助项目经费,并获得批准。黄河冲积扇发育过程是地貌研究重要内容,但目前关于黄河冲积扇的研究程度很低。黄河冲积扇我国多沙河流中面积最大的冲积扇,是黄河下游平原重要的组成地貌类型之一。该项目以黄河冲积扇扇顶区为研究区,在系统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钻探与物探、历史地理、年代测定、沉积相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典型剖面提取高分辨率的环境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数字高程模型等技术,开展黄河冲积扇扇顶区地貌演化特征与水系演变研究,探讨其形成机制,进而恢复黄河冲积扇扇顶区的发育过程。以期为全面理解黄河下游地区人地之间的响应关系,弄清华夏文明产生的古地理环境背景,并为制定未来黄河下游冲积扇环境保护战略提重要供理论依据。


9、登封市“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及低碳绿色发展研究
项目成员:贾涛、任杰、李双权
2015年,受登封市环保局委托,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生态研究中心开展了《登封市“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及低碳绿色发展研究》工作。研究报告在对登封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及低碳绿色发展工作成效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和面临形势,提出了登封市“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及低碳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并从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工业节能降碳、建筑节能降碳、交通节能降碳、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增强森林碳汇能力、提高绿色低碳意识、提升节能低碳能力等方面提出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2016年,《登封市“十三五”时期节能降耗及低碳绿色发展研究》顺利通过了由登封市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10、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项目成员:钱发军、任杰、李双权、刘鹏
2015年,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生态研究中心成功申报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批准号:2015JC17)。研究利用3S技术(遥感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对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系统分析评价,总结近年来河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提升经济绿色化程度、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等方面研究提出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措施,从而为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在河南日报发表研究成果相关文章6篇,研究成果被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采纳,在我省制定生态文明相关文件、组织申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研究顺利通过河南省社科规划办公室验收,并被评为良好成果。


11、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
项目成员:阎官法、任杰、张中霞、文春波、郭雷
2015年,受郑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委托,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开展了《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在对郑州市“十二五”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成效进行了总结,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和面临形势,进行了现状用水水平和节水潜力分析,提出了郑州市“十三五”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并从节水布局、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城镇节水、非常规水利用、节水产业、节水管理、节水宣传、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在工业、农业、城镇生活、非常规水利用、能力建设、节水示范、水生态文明建设等七大方面谋划了一批重点支撑项目。2016年,《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顺利通过了由郑州市节约用水办公室组织的专家评审。


12、气候过渡带森林土壤微生物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
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52300410234)
项目负责人为胡婵娟,参与人为郭雷、郭二辉、文春波、李双权、任杰、钱发军、刘鹏,实施期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 
项目依托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生态实验站,通过野外大型模拟控制实验,以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了林冠林下不同施氮处理(25 kg N ha-1yr-1和50 kg N ha-1yr-1)、林冠增雨30%以及林冠施氮与增雨30%、对照处理等7个处理,通过野外土壤样品的采集及室内变形梯度凝胶电泳(DGGE)法的分析,重点研究了表层(0-10cm)和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探讨了土壤微生物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项目于2016年底顺利通过河南省科技厅结项验收,于2018年1月完成了科学技术成果登记(登记号:9412018J0020)。


13、汝州市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
项目来源:汝州市旅游局
主要完成人:贾晶、龚新、魏艳、李德功、程明洋、张宏、宋立生、谢燕娜
主要内容:在认真贯彻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河南省地方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建立适合汝州市旅游业发展的旅游标准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标准体系、建立和完善旅游标准实施制度的发展目标,确定建立健全汝州市旅游标准体系、推进旅游产品标准化发展、强化组织管理体制、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强旅游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等重点任务,提出旅游业支撑体系标准化、旅游业关联体系标准化的建设内容并将工作任务分配到相关部门。
创新点:在国家旅游标准化和河南省旅游标准化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制定建立具有汝州特色的地方旅游标准化体系和完善旅游标准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重点任务,提出旅游业支撑体系标准化、旅游业关联体系标准化的建设内容以及保障措施。
评价结果:通过汝州市六城联创指挥部组织的评审,汝州市被确定为河南省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市)。


14、睢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项目来源:睢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要完成人:冯德显、贾晶、张宏、任杰、魏艳、吕迎、杨迅周
主要内容:在分析和总结睢县“十二五”发展基础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提升睢县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为目标,对全县社会经济生活“十三五”期间的重点工作进行全面规划,阐明“十三五”睢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图、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其主要内容包括:分析睢县现有发展基础和环境,提出“十三五”时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指出培育创新发展驱动力、构筑协调发展新格局、建设绿色发展新家园、拓展开放发展新空间、迈进共享发展新生活等重点任务以及确保规划蓝图实施的保障措施。
创新点:结合睢县发展实际,提出“一核引领、三轴带动、多点支撑”的空间发展格局;着眼于解决制约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提出睢县“十三五”期间应重点发展完成七大任务;提出“建设商丘、开封、周口三市接合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中原鞋都、中原水城、中原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中原运动旅游休闲中心”的发展定位。
评价结果:被睢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15、长葛市特色商业区方案调整
项目来源:长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要完成人:李德功、汪雪峰、魏艳、吕迎
主要内容:在充分分析长葛市特色商业区待建项目和用地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中村改造实际,遵循以人为本、多规合一、区域协调、集约节约的原则,合理调整长葛市特色商业区的空间范围,调整后的特色商业区空间范围为东至外八路、双岳路、魏武路、颍川大道、外八路,南至东明路、丰收路、长社路,西至钟繇大道、东明路、金英路,北至黄河路,规划面积为2.89平方公里,较调整前增加了0.69平方公里。规划确定长葛市特色商业区的总体定位是:突出专业市场和批发零售功能,引进商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建设服务周边区域的现代商业商贸集聚中心。以批发零售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作为特色商业区主导产业,形成“一核、两轴、四片区” 的空间结构。
创新点:充分体现多规合一、产城融合,突出批发零售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三大主导产业,并强调文化休憩功能与商贸服务功能的有机融合。
评价结果:通过河南省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的审查。


16、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项目来源:渑池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主要完成人:龚新、刘彩玲、魏艳、李德功
主要内容:在对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景区的特色资源、发展条件、发展趋势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仰韶文化博物馆景区发展目标、发展策略和实施步骤。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对景区现有景观质量、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进行详细、科学判别,同时进行游客意见征集和满意度调查。结合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按照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制定详细、可实施的整改方案。
创新点:充分利用文物保护外围空间,科学合理布局参与性旅游项目,使固化、生硬的文物景观得到“活化”,积极探寻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共同点。
评价结果:通过三门峡市旅游局组织的评审,渑池县仰韶文化博物馆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17、河南省鲁山县阿婆寨景区总体规划
项目来源:鲁山雷音实业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龚新、刘彩玲、吕迎、谢燕娜
主要内容:在对河南省鲁山县阿婆寨景区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条件、未开发展趋势及客源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打造集宗教静心感悟、长城观光怀古、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生态休闲、山地健身等旅游活动为一体的旅游景区的发展目标,并提出景区的重点建设项目、配套设施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等规划内容。
创新点:对阿婆寨景区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条件进行科学评价,探索古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机制,提出文物保护与参与性旅游项目建设的融合路径。
评价结果:通过平顶山市旅游局组织的专家评审。


18、新常态下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项目来源:自选
主要完成人:贾晶、魏艳、吕迎、翟海国、龚新、杨迅周、谢燕娜、汪雪峰
主要内容:在对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新常态下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的总体架构,从打造旅游品牌、实施“旅游+”、强化市场营销、壮大产业主体、推进“互联网+旅游”深度融合、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等方面提出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并从改革创新、政策支持、人才支撑、资金投入、市场监管、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措施。
创新点:在传承河南“两带五区”旅游产业空间格局的基础上,基于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试验区国家战略规划以及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线路,提出“一心两带三廊四区”的点轴扩散式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提出将推进以“旅游+”为引领的全产业融合作为锻造全新产业链、推动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评价结果:完成河南省科技厅的成果鉴定(豫科鉴委字〔2015〕第1995号)和成果登记(登记号:9412015R2009)。



19、河南省老旧城区改造研究
项目来源: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编号2014238)
主要完成人:杨迅周、贾晶、魏艳、李世杰、汪雪峰、李德功、李成林、朱锦一
主要内容:在对老旧城区的概念、意义及改造的方式和作用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城市老旧城区改造的经验与启示,分析河南省老旧城区改造的现状与问题,提出河南省老旧城区改造的思路、模式与焦点,并提出河南省老旧城区改造的对策措施。
创新点:在对国内外城市老旧城区改造的经验启示和河南省老旧城区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了河南省老旧城区改造的总体思路,从改造主体、改造规模、改造拆迁三个角度总结出10种河南省老旧城区改造的主要模式,指出了城区人口规模应与承载能力与发展需要相适应和适应发展阶段要求确定城市老旧城区改造重点等河南省老旧城区改造的焦点问题,并提供了决策建议。
评价结果:通过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结项,结项证书号为豫政招(2015)4290号。


20、美丽河南建设背景下河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研究
项目来源: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编号2014164)
主要完成人:贾晶、魏艳、吕迎、龚新、杨迅周、翟海国、谢燕娜、程明洋
主要内容:在对旅游与旅游业、旅游产业及其产业体系、转型升级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和旅游产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河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背景,研究了河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与条件,重点指出了河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架构、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格局、河南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河南旅游产业配套产业升级、河南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河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智能化与标准化等内容的发展路径,并提出了加快河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研究。
创新点:对旅游产业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内涵进行系统研究,并选取12个总量指标、6个密度指标、8个强度指标对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和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SSM)对河南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效益分析。
评价结果:通过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结项,结项证书号为豫政招(2015)4289号。


21、高悬浮物矿井水处理专用粉煤灰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中试生产试验
省产学研科技合作项目“(152107000104)”,
项目负责人张硌,主要完成人高红莉、胡军周、李洪涛、郭雷。
项目通过改进优化项目絮凝剂合成工艺,减少生产环节;改进提高絮凝剂的稳定性,使之满足工业化产品的要求;研究确定项目絮凝剂合成各工艺参数的最大允许波动范围,以使工业化生产更易操控。工业化生产中试目标:对选定的生产设备及建设的生产系统进行验证;对改进优化的合成工艺及参数进行验证;对合成絮凝剂的各项性能进行验证。最终实现高性能低成本的高悬浮物矿井水处理专用粉煤灰基复合高分子絮凝剂的稳定工业化生产。项目于2018年5月通过省科技厅验收。


22、粉煤灰改性制作聚硅酸铝铁复合絮凝剂工业化生产技术研究
省科技攻关项目“(152102310393)”
项目负责人张硌,主要完成人高红莉、胡军周、李洪涛、郭雷。
项目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变多步聚合为一步聚合,为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同时针对不同废水进行粉煤灰基絮凝剂有效元素最佳配比研究,研制出一套针对高浊度、高色度、高COD等不同性质废水的复合絮凝剂元素比例调控技术,为针对性地开发研制高效絮凝剂打下了基础。项目于2017年2月通过省科技厅结项验收,2017年9月登记为河南省科技成果,登记号9412017Y1018。


23、鸡场疫病防治技术
省科普项目“(153400410076)”,
项目负责人李洪涛,主要完成人张硌、高红莉、胡军周。
项目实施地:方城县券桥乡。
项目组经过实地调研,结合当地有关部门的发展目标,针对当地养殖户的实际需求提出发展规划;组织开展蛋鸡、肉鸡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方面的系列讲座8次,收听课题讲座及接受技术指导农民800余人次;在前期工作基础上结合当地养殖户的需求状况,项目组组织相关专家入户进行具体指导,并有针对性的编写、发放了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共发放资料500余套、饲料800Kg、药品300袋、苗木100株,在当地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达到预期目标。


24、郑州市节水十三五规划项目
项目负责人阎官法,主要完成人张硌、任杰、郭雷、李洪涛、高红莉。
项目通过郑州市用水现状及节水潜力分析,找出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以节水型企业和园区为重点,推进工业节水;以现代化示范乡镇为重点,推进农业综合节水;以大都市区为重点,推进城镇节水;以节水减排为重点,推进非常规水利用;以合同节水管理为重点,发展节水产业;以科学高效管理为重点,提升节水能力;以提高节水意识为重点,加强节水宣传等七项节水措施。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利益调节机制;建立完善节水法规标准及创新机制。列举“十三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提出保障措施,为郑州市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决策支持。项目于2016年11月通过验收,撰写规划文本1份。


25、省三区人才项目
项目负责人张硌。、受援单位:商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服务内容:提供有关土肥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培养受援单位的科技人才。预期目标:为受援单位培养出土肥方面的科技人才,加强其科技队伍。工作完成情况:为受援单位提供有关植物营养、土壤肥料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开展6次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肥料合理使用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培训,推广普及配方施肥技术。通过培训和现场指导使受援单位的科技人员,使得该单位在高产创建和科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面达到提高,达到预期目标。


26、省三区人才项目
项目负责人高红莉。
受援单位:扶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
服务内容:通过技术交流、编制及发放技术资料、现场指导等方式服务受援单位。预期目标:提高受援单位农产品质量检测与管理技术水平。工作完成情况:和受援单位共同探讨影响农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切实从源头抓起,有效控制污染。举办培训30余期,培训农民及中心检测人员2000余人次,进行现场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采用理论和操作相结合,系统培训样品前处理、仪器的操作、数据处理等内容,装备的仪器设备达到熟练使用,提高其检测能力和检验水平。通过培训,能够熟练操作检测仪器设备,能够利用仪器设备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达到预期目标。


27、省三区人才项目
项目负责人胡军周。
受援单位:上蔡县玉振牧业有限公司。
服务内容:培训污水处理相关人员,指导建设养殖场污水处理工程。预期目标:通过培训指导,养殖场相关人员熟悉污水处理知识,顺利开展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工作完成情况:根据受援单位需求,结合现有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情况,举办培训班5场,指导协助企业完成处理猪粪的堆肥厂建设、处理污水的厌氧池及氧化塘改造,并指导培训工作人员完成调试及运行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28、尺度视角下中原经济区空间结构研究
本项目为河南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42400410082,结项证书编号:豫科软[2016]839号
项目负责人:李世杰          完成时间:2015年
本研究首先从区域空间结构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区域空间结构的表现形式及其整合的意义,将空间尺度概念引入到区域空间机构整合当中,分析了尺度对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其次,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化历程,分析了河南省内部区域差异及空间极化效应,并对河南省区域结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以及目前主要空间尺度对空间结构的影响。再次,对河南省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演变的大致趋势进行探讨,提出多中心、多廊道的经济空间结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相邻城市整合的产业空间组织结构等发展趋势。结合近域城市的概念提出亚尺度空间单元的概念,提出河南省亚尺度整合的模式,即采用郑—汴—许发展组团、郑-新-焦发展组团、济—洛发展组团、安—鹤—濮发展组团、许—平—漯发展组团、漯—驻—周发展组团等来进行空间结构整合。最后,结合对亚尺度单元的构建结果,从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结合各地实际选择合作突破口、积极做好发展利益再平衡、建立和完善发展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29、《河南省省级空间发展规划研究》项目简介
本项目为河南省发改委委托项目。
项目负责人:杨延哲          完成时间:2015年
本项目河南省空间规划现状入手,分析了河南省主要空间规划之间存在管理部门协同难度大、标准不一致、基础资料不协调、法制化规范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从国家对省级空间规划的要求、省级空间规划的定位、规划理念等方面对省级空间规划进行了分析,提出省域空间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编制的基本要求、主要工作内容,并对规划的具体内容、预期规划成果和形式、编制方案进行了阐述。最后从理顺省级空间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明确省级空间规划战略性特色、奠定空间规划的法律基础、明确省级空间规划统筹协调管理的主体、建立空间规划的统筹协调机制、规范规划的相关技术体系和标准、做好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建立空间规划专家评议商议制度、扩大社会参与程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30、许昌市区域协调发展专题研究报告
本项目为《许昌市城市总体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项目负责人:张宏               完成时间:2015年
主要内容:该项目从区域协作的现实基础、区域协作基本态势、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以及本地化与全球化互动下的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空间重构背景入手,结合许昌市区域互动强度的空间非均衡性特征,提出许昌市区域协作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同属大郑州都市区的郑州、开封,共同位于中原城市群南部的平顶山、漯河等城市和邻近的黄淮农区作为许昌区域协作的主平台,通过多层次、宽领域的广泛合作,与周边城市和地区结合成为紧密相关的利益共同体,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交流中放大许昌在中原经济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区域协作的重点是:在基础层次上,应以“统筹市域,协调城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在核心层次上,应“融入郑州,对接航空港,打造中原发展核心;联合平漯,辐射豫中南,构建新型成长空间”;在更高层次上,许昌要从中原经济区核心区重要组成部分的角度,强化核心区南部对外通道交会枢纽地位;沟通上海、连接成渝,构建平台、完善机制,打造核心区重要对外交流窗口。根据上述基本思路,该项目提出许昌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合作重点,二是明确合作领域,三是创新合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