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ults
欢迎访问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官方网站!

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来源: 本站 发布时间: 2018/5/7 17:20:58 查看:

成果名称: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鉴定号:豫科鉴委字(2015)第2111号

完成单位: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项目组成员:张宏、杨文新、李世杰、王鑫、杨延哲、徐传宝、张丽萍、王娜、董冰

成果简介

任务来源: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132400410340

主要内容:

       本项目在深入分析非物质形态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基础上,重点研究了优美乡村聚落景观的基本特征,以及在古代聚落营建活动中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机制和模式,对比分析前些年一些乡村聚落景观建设失败的案例,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历程大尺度视角出发,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出当代乡村聚落建设的基本理念,以及实现基本理念和理想建筑景观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本研究认为中国传统聚落建筑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同时也是对于当代村庄建设仍然有重大借鉴意义的特征是“大同小异”,即建筑组群风格的同一性与建筑单体形态的差异性相统一。同一的建筑风格营造出整体的和谐感,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形成了变化而多彩的流动感。

       中国传统聚落建筑景观协调性的形成,是传统的农耕文明长期对社会经济影响的必然结果,具体包括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礼制规范,以及文化传统、审美意象、建筑材料、建造技术和建设用地的私人所有制度等多方面因素。近些年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始终没能成功打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乡村聚落建筑景观新特色。

       借鉴传统建筑文化对当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启迪,本研究提出当代乡村聚落建设的基本理念应该是:“以发展生态文明为导向,以将新农村建设成为实践生态文明的先行区为目标,继承农耕文明时代人类所创造文化遗产的菁华,抛弃科学未获昌明时期积淀的文化糟粕;利用工业文明的丰硕成果,保留流水线生产方式所具有的高效率、低成本优势,突破流水线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按照当代审美意向营造出单体景观大同小异的建筑组群,将农耕区聚落建设成工业文明时代田园生活的乐园。”

       本研究提出了六项对策建议:一要进一步健全对非物质形态传统建筑文化菁华的研究工作,做到“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城为乡用”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农耕区文化特征的乡村聚落景观,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二要加强乡村聚落景观建设理念的宣传普及工作,包括制作河南省公务员网络培训课程教学片、定期对县(市)主管乡村建设的行政官员和政府机关里的技术干部进行培训等措施。三要结合“三下乡”活动加强乡村聚落景观建设指导工作。四要加强对乡村聚落建设的规划引导工作。五要发挥乡村聚落景观典型案例的示范带动作用。六要积极探索有利于打造美丽乡村聚落景观的新机制和新模式,可以探索鼓励新婚夫妻成家立户时与父母共建宅院,或者兄弟之间选择相邻的宅基地,引导具有较近血缘关系的家庭联合建造多进式院落住宅,在坚持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同时,改变村庄中少数住宅院落建设用地的面积和形状,形成“小异”景观效果。

       本项研究成果的创造性和前瞻性主要体现在:

     (1)首次提出“大同小异”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菁华的重要内涵之一。

     (2)按照“古为今用”、“城为乡用”原则,乡村聚落建设必须突出“当代”和“乡村”两个关键词,提出了与“农村城市化”完全不同的学术观点。

     (3)在对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大尺度视角提出当代乡村聚落建设的基本理念。

     (4)对策建议与我国即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相契合。

       本研究提出的乡村聚落建筑景观的构建原则具有一定普适性,尤其是对于“千村一面”问题的讨论,有利于厘清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认知,为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理论参照。乡村聚落建设的基本理念,以及六项对策建议,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本项研究成果适合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对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实现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